寒假社会实践:访古建·寻足迹·品文化——法律一大队团总支开展寒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寻古建筑在复兴中华法系中的宝贵史料价值,法律一大队积极响应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的号召,依托国家级大创项目,在李莉副教授的指导下,大队团总支组织实践队赴漳州古城开展了“访古建·寻足迹·品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实践队通过参观古城记忆馆、走访古厝古城、聆听讲解、现场交流、查阅著作等方式,详细了解漳州古城的前世今生,近距离感受古城文化魅力,在实践与探索中增强文化自信。
走进古城:追寻领袖足迹
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漳州市东山县关帝文化产业园考察时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近年来,漳州市围绕建设“田园都市、文化名城”,在着力展现漳州千年古城的气韵和风采中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向海而生,循法而行。
守护与传承。实践队首先来到古城记忆馆,在印象古城厅、千年古城厅、名胜古迹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厅、古城故事厅等七个展厅中结合图文介绍与实物展品认识古城城郭演变、文物古迹等方面的历史变迁,亲身感受着月港芗城的前世今生和漳州人民的乡土情怀。
而后,实践队还探寻了魁星阁、石牌坊、龙文塔、威镇阁等文脉标志,进一步感受漳州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思考如何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思考与探索。“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缓步于漳州文庙,从“泮池”到“大成殿”,从“青云桥”与“孔子雕像”,实践队师生在这一具有浓厚礼法象征意义的空间营造中亲身体验了儒家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治理艺术,礼法结合的清芳彷佛跨越千年在流淌于古城坊巷,洗礼着每一位到此探索的实践队师生。
最后,实践队走进闽南水乡。在这片山与海交错的月港新景中,在一幅幅尽显漳州独有的古城韵味与时代风采的画卷中,实践队体悟着漳州人劈波斩浪、爱拼敢赢的海洋性格与耕读传家、心系桑梓的中原文化印记。
学思践悟:探寻活化之路
追本溯源。“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出发之前,实践队组织学习了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历史影响和对现代治理的经验启示,并通过借阅《中华法系论辑(1980~2016)》、《獬豸的投影:中国的法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东南之影响》、《法律文化研究(中华法系专题)》等著作了解到关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华法系研究的学界观点。
继往开来。古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走访调研于由古至近、从简到繁、高高低低、此起彼伏的古厝古建中,实践队师生聚焦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关系展开热烈学习讨论。“繁华背后是怎样的治理逻辑不断支撑着月港穿梭千年走到今天?”“如何深入挖掘和传承藏在厝边巷尾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与时俱进。“颍水有缘”、“丹霞无染”,实践队在南山寺观摩了千年摩崖造像与喝云派祖庭南山寺的营造特点。而后,实践队走进禅意文化公园漳州七首岩,驻足于《发糕:怀念母爱》、《母爱瀑布》、《默园》、《狮子吼》等雕塑建筑,感受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诉说着242天全程25800多公里“重走长征路”的《无尽的征程》展览中感悟传承的力量。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将努力挖掘整理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群众“日用而不觉”的精神力量的同时赋能古建古厝活化利用。
启智润心:铸魂文脉春秋
古厝古建筑是城乡记忆的物质留存,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和劳动的见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 《<福州古厝>序》中指出,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在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中,实践队师生走进基层,感悟领袖情怀;探访古建,体悟闽人智慧;履践不辍,赓续中华文脉。实践队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为起点,怀揣厚植中华文明的历史情怀,在今后的人生篇章中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人的文化担当。